人们并不追究它的不合情理。内地电影、电视连续剧带有“教育”任务,人们当然有权要求它符合情节所需的真实。更让我看不下去的是演员的表演,真可谓“叹为观止”很多演员连“死”都不会“死”临“死”前还要找块
净的地方慢慢躺下(这里我想起谢添老人在《洪湖赤卫队》中“死”的表演,可作为“死”的典范),简直叫人不忍卒“睹”谢晋导演的影片除了早期的几
,几乎我全看过,我以为,尽
以今天的
光看,因当时的政治条件不得不带有某
遗憾,但它们全
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保留剧目,有几
还可称为经典。其原因就在于谢晋的每一
影片无不贯穿着“情”在没有
科技可以运用,没有大投
,剧本也算不上特别优秀,表演艺术基本上已程式化,服装、化妆、
也并不
良,而且特别
调“政治标准”的影片,要让观众看得
去并且
动,不靠剧中人
的情
引人还能靠什么?“煽情”是一
很
超的艺术本领,是任何一
艺术门类的重要技巧。谢晋就能牢牢地把握这
艺术技巧,运用自如,而且这“情”中还必须避讳最重要的
情元素。在没有限制的完全自由状态下创作
优秀作品,还不能算艺术家有本事,在有限的、不自由的空间创作
观众读者喜
的作品,这才是艺术家的
明之
;在不自由中争取
神自由,这个过程最能锻造
的人格境界。打个不太适当的比喻,就像堤坝下的“
涌”一样,那一小孔中冲
的
,力度是最大的。
谢晋和我一样,是个“主题先行”者,这也常常被人诟病。其实“主题先行”与信由缰,跟着
觉走都能
好作品。
有历史使命
,以民族国家命运为重的艺术家,其
觉总是引导他不由己地就选择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有关的题材,即通常所谓的“重大题材”当然“重大题材”并非写“大人
”或大场面,鸦片战争是重大题材,在农村老汉和一条狗
上也可折
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所以,这类艺术家的“主题先行”与“文革”提倡的“主题先行”完全是两码事,实际上是一
层的“跟着
觉走”谢晋在他从影50周年的座谈会上说,在《拉贝日记》之后,他一定要拍一
反映“文革”的电影
来。他这艺术宗旨也是我一向遵循的,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他又将我的另一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拍成名曰《老人与狗》的电影的原因。“文革”应该是中国电影一个挖掘不尽的题材,遗憾的是这类成功的中国故事片可说一
也没有,以致这一代年轻人中的绝大多数对中国这一段很重要的历史毫无印象。我以为这简直是中国艺术家的失职。张艺谋拍了很多被人叫好的影片。我问过周围的人,几乎都说最喜
的却是他的《活着》(从盗版的光碟看到的)。为什么?这说明人们还是喜
“重大题材”如连续放映谢晋的一系列影片,从题材到题材产生的环境,都能与中国当代史的一
分挂起钩来。谢晋的电影不仅有“气”、有“神”还有对民族命运的
沉的关怀。
(原载上海《文汇报》)
今天走红的年轻一代导演,可以对谢晋的电影艺术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我只想说,这一代人中的绝大多数在今天这至少是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有几位能达到谢晋的人格
度?据说中国电影现在在“呼唤大制作”说穿了就是要大投
,但中国电影每年统共才有20亿元市场,10亿被国外
的“大片”取走,剩下的10个亿由年生产的100
中国电影来分,这样算来大投
怎能收回成本?那么怎样挽救中国电影?据我看“谢晋模式”今天应有更重要的意义,值得好好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