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些,我的固有的观念,不能不有所动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两篇鲁迅的经典文章,一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当年哪个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宣讲时,不是有板有,把梁实秋骂得狗血
。写书的人骂,宣讲课文的老师骂,学生们都跟着齐声骂!可是因为梁实秋是冰心的好友,冰心在读书人的心中也是很有地位的,谁不喜
冰心呢?这样,就有人说,鲁迅早在抗战之前就去世了,梁实秋比鲁迅多活了50年,在这50年中,梁实秋又多写了多少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之大,鲁迅是难以相比的。再说梁实秋也不是不
国,在台湾声誉很
,于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篇
典文章,才悄然从语文课本中删去。
话引来的几封信》,原载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
蛛丝迹一般得到一
零散资料,把它们整理起来就是:因为上下老小拖累,抗日战争时的杨荫榆只得隐居苏州而无法西迁。一天路过一座离家不远的小桥,看见两个日本鬼
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企图
暴两个正在桥下洗涤衣
菜蔬的年轻妇女。妇女无力,百姓无奈,杨荫榆立即赶上前去义正词严,痛加呵斥。鬼
为杨荫榆的正气、勇气,和那一
纯正规范的日语所慑,不得不愠然离去。谁知杨荫榆却并不善罢甘休,白发苍苍、孤老一
、愤然毅然、兀自追赶,一直闯
日本鬼
的司令
。指挥官尴尬狼狈。虚与委蛇,表示对属下要严加整肃,对肇事者定严惩不贷云云。几天之后,在桥下作恶的那两个鬼
携带枪支登门造访,说一为
歉,二为
友,他们的长官备好酒宴恭请先生赏光。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莫要说堂堂的北京女
师范大学校长,就是一介善良忠厚的中国平民,又如何能够料得到,尤其如何能够料得到诸如日本鬼
之后,我又读到一篇《纪念杨荫榆君2005-6-2717:21:32赵恺》,现摘录于此,供网友们参考:“最近,我被一篇关于杨荫榆之死的资料烈震惊。资料说,曾经担任过北京女
师范大学校长的杨荫榆,为保护险遭日本鬼
暴的两名妇女同胞,在苏州死于敌寇
枪。震惊之一:如此重要的人
、如此悲壮的事件,为什么我们竟然隔漠冷淡到全然不知?震惊之二:事隔多年以致时至今日,对于如此重要的人
、如此悲壮的事件为什么依然模糊暧昧、闪烁其辞地写了二三百个字?《纪念刘和珍君》相当于刑事判决书,它似乎裁决杨荫榆是戕害刘和珍的元凶,而且
有铁案如山、无庸置疑的终审效果。如今想来,即使鲁迅的散文不也就是散文,为什么一篇散文居然会产生文学之外的效应?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鲁迅是旗手。虽然任命鲁迅为旗手是在鲁迅辞世之后,准确地说是追认。既是追认,乐意不乐意或接受不接受也都由不得他自己了。当然,也未必不乐意或不接受。可是文学一旦推
旗手,就越
文学的范畴。之后的问题便
在思想桎梏上:多年来,我们的思考能力已然萎缩羸弱得惯于把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甚至安于、乐于让别人替代自己思想了——何况对于旗手?
…
关于杨荫榆女士,说她很国,说她是被日本兵枪杀在苏州河下的——我最早是在包天笑的日记中读到的。包天笑是大文人啊!他的日记可读
很
,文笔生动,很
引人!读到这一段,震动很大,原来是这样啊!我还特意为杨荫榆女士撰写了一篇文章,因为无
发表,也就丢失了,包天笑的日记自然也是找不到了。
其二是《记念刘和珍君》,这篇典文章,一骂的是段祺瑞执政府,说下令对学生开枪的就是他,真是血债累累,万恶不赦呀!二骂的就是当时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女士,也是一个反动逶
,万恶不赦的民族败类!多少年来,这观念就在千千万万青年学
的心中生
发芽!